close

Mendelssohn_as_child.jpg 費利克斯‧孟德爾頌 (Felix Mendelssohn, 1809-1847)18092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,在他的家中一向就是藝文精英穿梭匯聚之處,年幼的孟德爾頌就是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,耳濡目染地成長起來。也因為這樣優越的條件,使孟德爾頌的天資得以成長茁壯,他九歲時就以鋼琴家的姿態在音樂會中演奏,11歲時開始作曲,而他所展現的鋼琴及作曲方面的才華,很快地使他獲得「莫札特第二」的美譽。

另外,透過老師的引薦,他認識73歲的文學泰斗歌德(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, 1749-1832),並建立忘年之交的友誼,因為,哥德認為孟德爾頌的身上及作品裡永遠呈現著清晰,散發一種難能可貴的古典精神,也因為這樣的友誼,加深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的感受,並使古典文學在其作品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。16歲時,孟德爾頌受歌德《浮士德》詩句的啟迪,完成了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作品─弦樂八重奏,次年,發表《仲夏夜之夢序曲》(A Midsummer Night’s Dream),這是依據莎士比亞的《仲夏夜之夢》所創作的另一首著名作品,而受人歡迎的《結婚進行曲》則是戲劇《仲夏夜之夢》中的配樂。隔年,他在柏林大學攻讀哲學,以繼續追求知識,同時與高層學術及藝術人士來往,不僅和詩人海涅(Heinrich Heine, 1797-1856)相交,後來又結識了蕭邦(Frederic Chopin, 1810-1849)、舒曼(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, 1810-1856)等作曲家。019.jpg

孟德爾頌20歲時,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《聖馬太受難曲》(St Matthew Passion),將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, 1865-1750)的音樂引介給世人重新認識。這首作品是自巴哈去世後79年來的首演,此舉轟動了歐洲音樂界,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,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。 1834年夏天,他接到萊比錫布商大廈(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)管弦樂團的聘書,在萊比錫的10年間,介紹許多當時被人們所忽略的作品,包括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和第九號交響曲,並首演了舒伯特(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, 1797-1828)的《C大調交響曲》(Symphony No.10 C-Major)。同時也將音樂會活動向空前的成功,為所有現代的音樂鑑賞奠定了基礎。1842年,與舒曼合作創辦了萊比鍚音樂學校,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,使得這個音樂學院成為德國的一流音樂學府,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。

Mendelssohn.jpg     孟德爾頌經常旅行,他最喜歡英國,這個國家他走訪了有十次之多。1829年他首次造訪英國後,寫下《蘇格蘭交響曲》(Symphony No.3)1830-1831年遊歷義大利,在南方的陽光感染下,寫下《義大利交響曲》(Symphony No.4)18475月,當他自第10次訪問英國準備回家時,意外的傳來了他最親密的姊姊去逝的噩耗,他悲痛至極,從此一蹶不振,114日便與世長辭,享年38歲。 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aiweihall 的頭像
    taiweihall

    花開朵朵演藝廳

    taiwei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