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久石讓,1950年出生於日本長野,「久石讓」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他的偶像─美國黑人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(Quincy Delight Jones II)。他把「昆西瓊斯」這個名字改成日語發音,再聯上最近似的漢字姓名,就變成了「久石讓」。

久石讓從四歲起與鈴木慎一學習小提琴,1969年進入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科,潛心鑽研現代音樂作曲,受到深厚的學院派作曲訓練。久石讓的大學時期到三十歲左右,是追求現代音樂作曲的時期。前衛藝術是他最想走的方向,特別鍾情於極簡主義(Minimalism)音樂,受到菲利普‧葛拉斯(Philips Glass)、史提夫‧萊奇(Steve Reich)的影響。此外也受到史托克豪森(Stockhausen Verlag)、約翰‧凱吉(John Cage)以及日本近代作曲家武滿徹(Toru Takemitsu)、三善晃(Miyoshi Akira)等作曲家的影響。
但在經過持續十年左右的創作歷程,久石讓認為自己似乎走入了一個死胡同,開始重新思考音樂創作的意義。所以當時的他"捨棄將音樂市為藝術創作的這條道路,決心成為一名「街頭音樂家」,盡可能創作出接受度高、可以擁有許多聽眾的音樂。"

因此,久石讓由極簡音樂的創作轉向投入娛樂性質的音樂創作。早期他原是從事電視配樂工作,直到1983年,久石讓間接認識了正投入於動畫電影「風之谷 (Nausicaa of The Village of The Wind) 」創作的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。久石讓原先並不是「風之谷」的配樂作曲家,但在宮崎駿聽到久石讓為此片嘗試譜寫的配樂後,深深的被他的音樂所感動,因此決定將此片的配樂家更換為久石讓。

除了溫馨感人的宮崎駿動畫電影之外,久石讓也曾為北野武導演這樣寫實風格的電影製作配樂,他的電影有很多是沉默的狀態,對白也相當少,許多電影裡慣常會配上音樂的地方也會被導演要求將配樂拿掉。久石讓不僅能創作旋律優美動人的樂曲,更能根據電影呈現的風格和狀態巧妙的運用音樂元素,他的配樂不只是旋律和音響的堆砌,更是負有深度和內容的作品。

而在長期從事配樂工作之後,久石讓又再度轉回傳統作曲的創作方式。原本他的錄音是以數位化輸入為主,又重新回到譜寫樂譜的方式,錄音也轉變為以在音樂廳錄製現場交響樂團演奏的方式,也因此久石讓也開始投入現場演奏和交響樂團指揮的工作,並且經常舉辦巡迴演奏的音樂會。

久石讓不僅是一位創作商業暢銷音樂的音樂人,更是一位實踐自己音樂理念的作曲家。他說:"作為一名出生在這個時代的作曲家,我希望呈現出有意義的音樂。無論是流行音樂、古典樂、爵士音樂或是民族音樂,我想從各式各樣的音樂出發,不受任何音樂類型的拘束,盡可能的呈現具有當代感的樂風。" "真正好的曲子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會有人願意聽。我也希望自己做出來哦音樂能夠長留人心,不會立刻消失。" 這就是久石讓創作的動力和精神,"持續不斷的創作,不斷的超越自我" !

參考資料:《感動,如此創造~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》
http://www.e-classical.com.tw/headline_detail.cfm?id=897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ei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